姓  名:张雁云
技术职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8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免疫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1996年苏州医学院分别于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以及组织学胚胎学实验室主任,1996-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分子医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0-200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研究员,2002年回国,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张雁云研究员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放射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放射性防护和损伤修复工作的研究中,首创性地利用细胞因子TNFα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生长周期的可逆性抑制作用,保护造血干/祖细胞免遭辐射损伤,在辐射后应用IL-6、G-CSF、SCF等造血生长因子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以修复骨髓损伤。这种联合应用造血因子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正、负双向性调节及其机理的阐明是首次对细胞因子在骨髓放射防护和损伤修复进行的联合应用和评估。不仅对核战争和核事故中抢救放射病患者带来重大突破,更为肿瘤患者寻找改善化疗和放疗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在体外用胚胎肝造血干细胞诱导分化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并分析了胚胎时期诱导DC分化所需的特殊条件。首次发现了在胚胎时期DC和NK细胞分化的共同途径、分歧点及可逆性转变和关键调节因子。在体内实验中,论证了胚胎肝造血干细胞诱导胸腺、脾脏、淋巴结DC和朗格罕氏细胞的分化。在对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发育和调节机理的研究中,确定了脾脏CD8+ DC的重要前驱细胞;TGFβ1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分化的调节作用;SDF-1-intrakine对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淋系和髓系细胞分化的影响等一批重要成果。在《Blood》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获日本东京大学杰出研究成果奖。首次发现了炎症因子刺激对外周血循环中的DC的前体细胞的动员和积聚作用,并阐明了通过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这些DC在肝肉芽肿和门管区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DC产生的趋化因子对Th1细胞在淋巴结的滞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等。在最新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和阐明了这种炎症刺激动员外周血DC的机理,是通过趋化因子受体CCR1和CCR5介导的。更重要的是,首先发现趋化因子MIP-1α可以直接,安全地动员大量的外周血DC前体细胞;证实了这些DC具有有效的抗肿瘤作用,获得了成功地募集DC进行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途径,开拓了趋化因子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在最新的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研究中,发现RA患者的滑液DC高表达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 3-dioxygenase, IDO),具有抑制RA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能力,但患者滑液中的T细胞却对其不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RA患者滑液T细胞上调表达色氨酰-tRNA合成酶(Tryptophanyl-tRNA synthetase, TTS),其可介导色氨酸结合特异的t-RNA,利于蛋白质合成,也使得IDO+ DC导致的致凋亡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减少,共同抵制了IDO+ DC抑制T细胞的作用,这些是RA病理性T细胞增殖和持续存在的重要病理机制。RA患者滑液环境中的炎症因子IFN-γ和TNF-α等是导致T细胞上调TTS表达的关键因子。研究首次论证了与必需氨基酸色氨酸代谢相关的IDO+ DC和滑液病理性T细胞TTS表达在自身免疫性疾病RA发病中的重要分子机制;抑制相关炎症因子,恢复IDO/TTS的制约平衡可形成RA治疗新策略。

其研究工作成果发表在JI, JNCI, Blood, JEM等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有10多篇。拥有日本、欧洲等多项专利。曾获日本东京大学杰出研究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日本免疫学学会、国际细胞分子生物学学会等会员。



http://sourcedb.sibs.cas.cn/zw/rck/200906/t20090629_1856011.html